監測頻率
近岸海域生物監測的監測頻率依監測區域不同而不同:
1)國家確定的重要河口海灣和重點區域例行監測的生物監測頻次為每年按枯、豐、平水期進行 3 次,采樣與水質監測結合;
2)其他區域可根據監測條件和評價要求開展,如每年按枯、豐、平水期進行監測或每 2 年選擇同一水期監測 1 次;
監測背景
近岸海域生物監測是通過近岸海域生物的種群變化、生理和行為反應以及生物體內污染物的狀況,來觀測海洋污染的方法。有些海洋生物(如蝦、蟹)對污染十分敏感,海域遭輕度污染便逃離或死亡;有些海洋生物(如多毛類環節動物)在輕度或中度污染的海域反而大量繁殖;有的海洋生物(如貽貝)能在體內積累大量的污染物。監測這些近岸海域生物的變化便能了解近岸海域的污染狀況。
服務優勢
專業團隊:健明迪檢測擁有基于質量、環境、安全、可持續發展全領域采樣和項目運營團隊,響應速度快,提供技術支持,有效保證項目更快、更好地執行;
資源優勢:生態環境管理部門推薦第三方檢測機構 海洋生態環境監測與調查,CMA資質全覆蓋;
標準制定:以成熟的理論架構、行業服務經驗和國際標準基礎,為國家工業環境標準制定提供幫助和支持;
一站式服務:涵蓋近岸海域環境監測、近岸海域生物監測、海洋沉積物檢測、海洋生態調查、海洋生物質量檢測、海水淡化檢測、水域生態調查、淡水生態調查等服務,并致力于推進海洋環境良好發展。
近岸海域生物監測機構
近岸海域生物監測是通過近岸海域生物的種群變化、生理和行為反應以及生物體內污染物的狀況,來觀測海洋污染的方法。健明迪檢測擁有專業的團隊和技術人員,為業主提供專業可靠的近岸海域生物監測服務。
監測項目
近岸海域生物監測項目包括例行監測項目和其他監測項目:
1)例行監測項目包括浮游植物、大型浮游動物、葉綠素 a、糞大腸菌群、大型底棲生物(定量);
2)其他監測項目一般包括赤潮生物、中小型浮游動物、大型底棲生物(定性)、大型藻類、細菌總數和魚類回避反應等。
規范標準
近岸海域生物監測相關規范及標準如下:
GB/T 17826 海洋生物分類代碼
GB/T 17826 海洋生物分類代碼
HJ 168 環境監測 分析方法標準制修訂技術導則
HJ 442.1 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范 第一部分 總則
HJ 442.2 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范 第二部分 數據處理與信息管理
HJ 442.3 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范 第三部分 近岸海域水質監測
HY/T 147.5 海洋監測技術規程 第 5 部分:海洋生態
HJ 442.10 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范 第十部分 評價及報告
HJ 730 近岸海域環境監測點位布設技術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