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論及建議
結論:
1)排放量及排放強度:
項目穩定生產情況下年均排放量XX tCO2,按照省碳市場核算方法新增排放量XX tCO2 。碳排放強度XX tCO2/t,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2)計算期內各年度碳排放配額盈虧情況 :見下表。
3)項目計算期內各年度的碳排放費用、總排放費用:見下表。
評估案例-減少碳排放措施分析
1、工藝系統優化:
采用先進節能的工藝,積極開展能量系統優化工作,優化換熱網絡,在設計階段加強工藝裝置之間的熱聯合、熱集成,促進工藝過程的能量系統優化,提高整體能源利用效率。
2、重點設備能效提升:
推動重點用能設備的能效提升及先進節能技術的推廣應用,如應用強化傳熱技術、低氮燃燒器技術等新技術,充分回收裂解爐煙氣余熱,提高裂解爐效率;合理利用透平、換熱器等,回收裝置余壓、余熱,加強能源合理梯級利用;選用高效節能設備,合理利用變頻、永磁調速、無極調速等機電設備節能技術。
3、低溫熱/蒸汽合理利用
分析蒸汽系統中存在的利用不合理現象,進一步優化蒸汽梯級利用,降低碳排放;結合已有公用工程設施蒸汽等級特點,開展蒸汽系統協同優化設計,合理確定項目蒸汽等級,便于全廠蒸汽系統調節。
4、能源供應與管理智能化:
先進控制(APC)及實時優化(RTO)在改進控制品質、優化生產操作、提高裝置的穩定性、處理量、產品質量和產品收率、降低能耗、實現裝置經濟效益最大化和提高管理水平等方面效果顯著,建議在項目前期積極進行先進控制和實時優化方案的制定,裝置投產后盡快實施。
依托能源管理中心和在線監測系統發展智慧用能新模式,提高項目能源綜合利用水平及數字化管理水平,促進能源管理數字化轉型。改善供電、供氣、供冷、供熱等各種能源供應系統單獨規劃、單獨設計和獨立運行的既有模式所帶來的弊端,促進化石能源生產清潔高效智能化。
5、優化裝置用能結構:
合理考慮設備選型,在保障裝置和設備運行穩定的前提下,多采用低排放能源驅動設備,如電力驅動和蒸汽驅動設備的合理選型;提高裝置電氣化水平,借助電網電力排放因子下降的大趨勢實現減排。調整能源結構,積極采用低碳能源。
6、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應用潛力分析:
近期應用潛力:
項目部分裝置可生產較高純度的CO2,可利用性較強:如EO/EG裝置設有CO2脫除單元,能夠產生高純度CO2 (98.03%wt),大部分(約8.3~16萬噸/年)由二氧化碳放空罐送至裝置內直燃爐燃燒并排放;造氣裝置設有低溫甲醇洗單元,產生較高純度CO2 (81.69 %mol)直接排入大氣, CO2排放約2.15萬噸/年。以上排放可結合項目進展,擇機進行CO2的捕集利用,如干冰、工業氣等,供給項目附近的CO2氣體用戶。
遠期應用前景:
項目地某油氣田地質條件良好,估算二氧化碳地質封存容量達3千萬噸以上,可以為項目捕集CO2后封存的選擇之一。
評估案例-效益情況:
考慮合理利用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作為清繳配額,控制履約成本。逐年計算項目碳排放產生的費用或效益:

注:對于采用基準線法的項目,如裝置足夠先進,配額缺口有可能是負值,項目能夠產升一定的碳排放效益。
碳排放產生的費用/
以某乙烯項目碳評為例,立項后碳排放評估機構根據項目特點,組建涵蓋煉油、化工、電氣、公用工程、經濟等多種相關專業的評估團隊,制定評估方案及進度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