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場地風險評估的暴露評估技術要求
1、分析暴露情景:暴露情景是指特定土地利用方式下,場地污染物經由不同暴露路徑遷移和到達受體人群的情況。
敏感用地方式下,兒童和成人均可能會長時間暴露于場地污染而產生健康危害。對于致敏感用地方式下,兒童和成人均可能會長時間暴露于場地污染而產生健康危害。對于致癌效應,考慮人群的終生暴露危害,一般根據兒童期和成人期的暴露來評估污染物的終生致癌風險;對于非致癌效應,兒童體重較輕、暴露量較高,一般根據兒童期暴露來評估污染物的非致癌危害效應。
敏感用地方式包括GB 50137規定的城市建設用地中的居住用地(R)、文化設施用地(A2)、中小學用地(A33)、社會福利設施用地(A6)中的孤兒院等。
2、確定暴露途徑:主要有經口攝入土壤途徑、皮膚接觸土壤途徑、吸入土壤顆粒物途徑、吸入室外空氣中來自表層土壤的氣態污染物途徑、吸入室外空氣中來自下層土壤的氣態污染物途徑、吸入室外空氣中來自地下水的氣態污染物途徑、吸入室內空氣中來自下層土壤的氣態污染物途徑、吸入室內空氣中來自地下水的氣態污染物途徑、飲用地下水途徑。
3、計算敏感用地土壤和地下水暴露量。
4、計算非敏感用地土壤和地下水暴露量。
更多場地調查的問題可咨詢健明迪檢測。
污染場地風險評估的危害識別技術要求
1、收集相關資料
按照HJ25.1和HJ25.2對場地進行環境調查及污染識別,獲得以下信息:
1)較為詳盡的場地相關資料及歷史信息;
2)場地土壤和地下水等樣品中污染物的濃度數據;
3)場地土壤的理化性質分析數據;
4)場地(所在地)氣候、水文、地質特征信息和數據;
5)場地及周邊地塊土地利用方式、敏感人群及建筑物等相關信息。
2、確定關注污染物
根據場地環境調查和監測結果,將對人群等敏感受體具有潛在風險需要進行風險評估的污染物,確定為關注污染物。
污染場地風險評估的工作程序和內容
污染場地風險評估工作內容包括危害識別、暴露評估、毒性評估、風險表征,以及土壤和地下水風險控制值的計算。
1、危害識別
收集場地環境調查階段獲得的相關資料和數據,掌握場地土壤和地下水中關注污染物的濃度分布,明確規劃土地利用方式,分析可能的敏感受體,如兒童、成人、地下水體等。
2、暴露評估
在危害識別的基礎上,分析場地內關注污染物遷移和危害敏感受體的可能性,確定場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物的主要暴露途徑和暴露評估模型,確定評估模型參數取值,計算敏感人群對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物的暴露量。
3、毒性評估
在危害識別的基礎上,分析關注污染物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效應,包括致癌效應和非致癌效應,確定與關注污染物相關的參數,包括參考劑量、參考濃度、致癌斜率因子和呼吸吸入單位致癌因子等。
4、風險表征
在暴露評估和毒性評估的基礎上,采用風險評估模型計算土壤和地下水中單一污染物經單一途徑的致癌風險和危害商,計算單一污染物的總致癌風險和危害指數,進行不確定性分析。
5、土壤和地下水風險控制值的計算
在風險表征的基礎上,判斷計算得到的風險值是否超過可接受風險水平。如污染場地風險評估結果未超過可接受風險水平,則結束風險評估工作;如污染場地風險評估結果超過可接受風險水平,則計算土壤、地下水中關注污染物的風險控制值;如調查結果表明,土壤中關注污染物可遷移進入地下水,則計算保護地下水的土壤風險控制值;根據計算結果,提出關注污染物的土壤和地下水風險控制值。
污染場地風險評估是針對潛在污染場地,進行的調查和風險評估,適用于污染場地人體健康風險評估和污染場地土壤和地下水風險控制值的確定,但不適用于鉛、放射性物質、致病性生物污染以及農用地土壤污染的風險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