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場地土壤修復方案編制流程

      公司簡介
      健明迪檢測提供的污染場地土壤修復方案編制流程,污染場地土壤修復方案編制分為三個階段:選擇修復模式、篩選修復模式、制定修復方案,具體如下文。
      制定修復方案
      1、制定土壤修復技術路線
      根據確定的場地修復模式和土壤修復技術,制定土壤修復技術路線,可以采用一種修復技術制定,也可以采用多種修復技術進行優化組合集成。修復技術路線應反映污染場地修復總體思路和修復方式、修復工藝流程和具體步驟,還應包括場地土壤修復過程中受污染水體、氣體和固體廢物等的無害化處理處置等。
      2、確定土壤修復技術的工藝參數
      土壤修復技術的工藝參數應通過實驗室小試和/或現場中試獲得。工藝參數包括但不限于修復材料投加量或比例、設備影響半徑、設備處理能力、處理需要時間、處理條件、能耗、設備占地面積或作業區面積等。
      3、估算污染場地土壤修復的工程量
      根據技術路線,按照確定的單一修復技術或修復技術組合的方案,結合工藝流程和參數,估算每個修復方案的修復工程量。根據修復方案的不同,修復工程量可能是調查和評估階段確定的土壤處理和處置所需工程量,也可能是方案涉及的工程量,還應考慮土壤修復過程中受污染水體、氣體和固體廢物等的無害化處理處置的工程量。
      4、修復方案比選
      從確定的單一修復技術及多種修復技術組合方案的主要技術指標、工程費用估算和二次污染防治措施等方面進行比選,最后確定最佳修復方案。
      1)主要技術指標
      結合場地土壤特征和修復目標,從符合法律法規、長期和短期效果、修復時間、成本和修復工程的環境影響等方面,比較不同修復方案主要技術指標的合理性。
      2)修復工程費用
      根據場地修復工程量,估算并比較不同修復方案所產生的修復費用,包括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直接費用主要包括修復工程主體設備、材料、工程實施等費用,間接費用包括修復工程監測、工程監理、質量控制、健康安全防護和二次污染防范措施等費用。
      3)二次污染防范措施
      污染場地修復工程的實施,應首先分析工程實施的環境影響,并應根據土壤修復工藝過程和施工設備清洗等環節產生的廢水、廢氣、固體廢物,噪聲和揚塵等環境影響,制定相關的收集、處理和處置技術方案,提出二次污染防范措施。綜合比較不同修復方案二次污染防范措施有效性和可實施性。
      5、制定環境管理計劃
      污染場地土壤修復工程環境管理計劃包括修復工程環境監測計劃和環境應急安全計劃。
      1)修復工程環境監測計劃
      修復工程環境監測計劃包括修復工程環境監理、二次污染監控和修復工程驗收中的環境監測。應根據確定的最佳修復方案,結合場地污染特征和場地所處環境條件,有針對性地制定修復工程環境監測計劃。相關技術要求按照HJ25.2執行。
      2)環境應急安全計劃
      為確保場地修復過程中施工人員與周邊居民的安全,應制定周密的場地修復工程環境應急安全計劃,內容包括安全問題識別、需要采取的預防措施、突發事故時的應急措施、必須配備的安全防護裝備和安全防護培訓等。

      更多場地調查的問題可咨詢健明迪檢測。
      污染場地土壤修復:篩選修復模式
      1、分析比較實用修復技術
      結合污染場地污染特征、土壤特性和選擇的修復模式,從技術成熟度、適合的目標污染物和土壤類型、修復的效果、時間和成本等方面分析比較現有的土壤修復技術優缺點,重點分析各修復技術工程應用的實用性。可以采用列表描述修復技術原理、適用條件、主要技術指標、經濟指標和技術應用的優缺點等方面進行比較分析,也可以采用權重打分的方法。通過比較分析,提出1種或多種備選修復技術進行下一步可行性評估。
      2、修復技術可行性評估
      1)實驗室小試
      可以采用實驗室小試進行土壤修復技術可行性評估。實驗室小試應要采集污染場地的污染土壤進行試驗,針對試驗修復技術的關鍵環節和關鍵參數,制定實驗室試驗方案。
      2)現場中試
      如對土壤修復技術適用性不確定,應在污染場地開展現場中試,驗證試驗修復技術的實際效果,同時考慮工程管理和二次污染防范等。中試試驗應盡量兼顧到場地中不同區域、不同污染濃度和不同土壤類型,獲得土壤修復工程設計所需要的參數。
      3)應用案例分析
      土壤修復技術可行性評估也可以采用相同或類似污染場地修復技術的應用案例分析進行,必要時可現場考察和評估應用案例實際工程。
      3、確定修復技術
      在分析比較土壤修復技術優缺點和開展技術可行性試驗的基礎上,從技術的成熟度、適用條件、對污染場地土壤修復的效果、成本、時間和環境安全性等方面對各備選修復技術進行綜合比較,選擇確定修復技術,以進行下一步的制定修復方案階段。
      污染場地土壤修復:選擇修復模式
      1、確認場地條件
      1)核實場地相關資料
      審閱前期按照HJ 25.1和 HJ 25.2完成的場地環境調查報告和按照 HJ 25.3完成的污染場地風險評估報告等相關資料,核實場地相關資料的完整性和有效性,重點核實前期場地信息和資料是否能反映場地目前實際情況。
      2)現場考察場地狀況
      考察場地目前現狀情況,特別關注與前期場地環境調查和風險評估時發生的重大變化,以及周邊環境保護敏感目標的變化情況。現場考察場地修復工程施工條件,特別關注場地用電、用水、施工道路、安全保衛等情況,為修復方案的工程施工區布局提供基礎信息。
      3)補充相關技術資料
      通過核查場地已有資料和現場考察場地狀況,如發現已有資料不能滿足修復方案編制基礎信息要求,應適當補充相關資料。必要時應適當開展補充監測,甚至進行補充性場地環境調查和風險評估,相關技術要求參考HJ25.1、HJ 25.2和 HI25.3。
      2、提出修復目標
      通過對前期獲得的場地環境調查和風險評估資料進行分析,結合必要的補充調查,確認污染場地土壤修復的目標污染物、修復目標值和修復范圍。
      1)確認目標污染物
      確認前期場地環境調查和風險評估提出的土壤修復目標污染物,分析其與場地特征污染物的關聯性和與相關標準的符合程度。
      2)提出修復目標值
      分析比較按照 HJ 25.3計算的土壤風險控制值和場地所在區域土壤中目標污染物的背景含量和國家有關標準中規定的限值,合理提出土壤目標污染物的修復目標值。
      3)確認修復范圍
      確認前期場地環境調查與風險評估提出的土壤修復范圍是否清楚,包括四周邊界和污染土層深度分布,特別要關注污染土層異常分布情況,比如非連續性自上而下分布。依據土壤目標污染物的修復目標值,分析和評估需要修復的土壤量。
      3、確認修復要求
      與場地利益相關方進行溝通,確認對土壤修復的要求,如修復時間、預期經費投入等。
      4、選擇修復模式
      根據污染場地特征條件、修復目標和修復要求,選擇確定污染場地修復總體思路。永久性處理修復優先于處置,即顯著地減少污染物數量、毒性和遷移性。鼓勵采用綠色的、可持續的和資源化修復。
      污染場地土壤修復: 污染場地土壤修復方案編制分為三個階段:選擇修復模式、篩選修復模式、制定修復方案,具體如下文。 污染場地調查
      污染場地土壤修復方案編制流程
      我們的服務
      行業解決方案
      官方公眾號
      客服微信

      為您推薦
      土壤調查評估探討:評估規范與程序流程分析

      土壤調查

      場地環境監測計劃如何制定

      場地環境監測

      場地環境監測技術導則(HJ 25.2—2014代替HJ/T 25-1999)

      場地環境監測

      病毒中和試驗實驗方法介紹

      病毒中和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