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水質檢測的穩定性
水質檢測穩定性是指檢測水質特性的方法或措施是否穩定可靠,主要取決于以下幾個方面:
①采樣頻率。
合理有規律地對水體進行采集,不僅提高了水質檢測結果的準確性,更重要的提高了水質檢測結果的穩定性。例如,在一個采樣周期內采樣1次或數次;對于異常情況,可適當增加采樣檢測頻率的次數。在采樣點采集水質樣品時,根據需要,可分別采集表層、中層以及深層的水樣或只檢測其中的某一層、某兩層;如果檢測的是居民飲用水資源,就要提高水質檢測的頻率,一個采用周期采樣檢測2次,其間隔時間為10d 以上;對于影響檢測穩定性的因素,如待測污染物的濃度及成分,要對檢測數據結果進行詳細分析,找出其原因。
②采樣時間。
可以在每年的多水期和枯水期分別進行采樣測定,也可以建立長期檢測點,按某個采樣周期對水質進行檢測;如果條件允許,可以按照各自地區的特點分四季來進行采樣。
③檢測點的穩定布設。
以河流的水質檢測為例,應根據河流的寬度和深度,建立合適的檢測基準,建立好了檢測基準,就可以設置檢測點了,一般設置在水面0.2~0.5 m處即可。為了實現檢測點的穩定布設,不需牢固地建設水體檢測點,其位置的選取除考慮平面位置外,也要考慮垂線上的布點分布。
更多水質檢測的相關問題,請點擊右側在線咨詢,健明迪檢測客服將為您分配對應工程師,為您提供更專業的咨詢。
如何提高水質檢測的準確性
經過長期的水質檢測實踐得出,水質檢測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兩點因素,均需提高重視程度。
1、要找到科學的、合理的水質檢測點。
水質檢測點在整個水質檢測的過程中起到基礎性的作用,如果水質檢測點沒有找對,那么整個水體的檢測就無法達到準確性的要求。水質在檢測的過程中,必須要對污染物的擴散形式和分布情況進行綜合的考慮,結合水源開采情況,水化,學特征和地質條件等相關的因素來對水質檢測點進行確定。如果是在滲坑、滲井、蓄水層比較小和滲透度比較低的地區,就可以在比較近的位置選擇水質檢測點,這樣就能夠避免出現污染,減少這一地區的污染物。
2、科學的檢測。
水質檢測意義極其重大,在過去,水體污染物除了采用常規檢測方法外,也應積極采用科學先進的檢測方法,在提高檢測效率的前提下,同步提高水質檢測的準確性和檢測結果的穩定性,為水質處理提供科學準確的技術參考。另外,在做好科學檢測的同時,要能兼備科學管理的措施,進一步確保水質檢測的準確性和檢測結果的穩定性。
健明迪檢測是具備CMA/CNAS雙資質的專業
水質檢測機構,可對各類水質進行檢測。在水質檢測的過程中,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例如水質樣品用錯,因為不同的水質使用的采集方法和檢測的方法都存在著差異,所以如果樣品弄錯,那么采集的方法就會出現錯誤。這樣就無法保證水質檢測結果的準確性。